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2023年度校庆各院系、单位学术报告——教育学部
2023-10-10 11:20:18
活动主题: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2023年度校庆各院系、单位学术报告——教育学部
主讲人:李政涛等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

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第1场 国外专家报告系列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9: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113室

报告形式:线上

主 讲 人:Iveta Silova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Facing the Anthropocene: The Role of Education

主讲人简介:

Iveta Silova教授,现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ary Lou Fulton教师学院副院长(主管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该校Julie Wrigley Global Futures Laboratory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比较教育、全球化与教育知识的生产与转移、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去殖民化、学校生活和童年研究等。曾任/现任3本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以及5本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曾任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IES)的主席。


第2场国家级、省部级等新增课题报告会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政涛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报告题目:面向高质量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和理论创新研究

内容简介:

“五育融合”代表着一种“新体系”的生成、一套“新机制”的酝酿、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成为中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本研究将我国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与“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导向相结合,以“五育融合”教育实践变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瓶颈难题为基点,在系统梳理及把握“五育融合”历史演变脉络的基础上,尝试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区域教育实践路径变革为主要抓手,深入探究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建构“五育融合”教育实践新范式,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案例与理论原创。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黄书光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副所长

报告题目:中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历史变革中“典型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拟采用核心问题形式,借助史论结合、逻辑比较、个案剖析与理论透视等方法,力求系统探讨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变革“典型经验”的呈现方式、内在意蕴、基本特征和理论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实践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教育学建构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和学理依据。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程亮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学体系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基础教育学”是以“基础教育”作为对象域的,因而有关“基础教育”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基础教育学”及其体系建构的前提。在政策话语与研究文献中,“基础教育 常常兼具指称“学段”的描述意义和强调“基础”的规范功能。从跨文化比较的意义上看,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由此建构的“基础教育学”也必然具有中国意味。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基础教育”一方面在外部与“高等教育”等相对与关联,另一方面在内部又存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类的分别,由此“基础教育学”在建构中既需要与“高等教育学”等进行对照与关联,也需要对原有的“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等进行整合与融通。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朱益明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要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一方面是一个理论问题,即如何看待新时代高中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供给与教育教学评价等,需要有认识上的突破。另一方面则是一个“敏感”的实践问题,不只是普通高中教育问题,必然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要求每所高中学校进行改革与转型,成为新时代的“基础”学校。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张礼永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副教授

报告题目:近代中国教育时间的谱系研究

内容简介:

时间本是哲学史上争论数千年的话题,也就导致关于教育时间的探讨,颇多困难。从历史的角度切入,以凝结的事实为基础,可减少一些争议。至于对准近代中国,主要是因为当时“西潮”汹涌,固有的“教育-历法体系”不能适应,逐步让位于外来的、结构化的“新教育时间”。当中,中国人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所改造,奠定了今日的教育时间制。重温这一历程,既可以扩充见闻,也可以促进思考“双减”与“增效”在时间上是如何博弈的。


第3场新晋职称教师报告会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黄向阳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道德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小跟班是如何成长为接班人的?——童年人类学的探索和发现


内容简介:

儿童在上学中长大,在玩耍中长大,也在干活中长大。本讲座介绍童年人类学的发现,探讨儿童是如何在干活中从小跟班到小帮手、小能手,最后成为共同的接班人的。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蒋纯焦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我们如何理解“教育”?

内容简介:

中文“教”字最初的两种写法分别表达什么含义?孔子如何使用“教”字?“育”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孟子》“教育”应当如何解释?为什么用“教育”翻译EDUCATION?它们之间可以等同吗?如果有不同,差异何在?让我们从文字和概念入手,厘清中文“教育”的内涵与演变,剖析“教育”与EDUCATION的关联,辨明中西教育之源委。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董轩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教授、基教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青春期的社会建构:常识重审与教育可能

内容简介:

人们对于青春期的理解往往囿于生理或心理的层面,忽略了其“社会-文化”维度。本文尝试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家庭层面,重新发现“家”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应对青春期代际冲突的重要方法。学校层面,制度化的而非个体性的“耐心”或可消解许多“成长的烦恼”。社会层面,性别平等的观念与“心理问题”的去污名化需要更多支持与践行,从而获得“教”与“育”的多样可能。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9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杜明峰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系副教授、基教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未完成的建构:教育治理的实践与困境

内容简介:

教育治理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治理固然有宏大的理论意图,但无论持何种价值取向,也不论采用何种建构方式,它与教育领域中的其他改革一样,都面临着实践的困境。而且,教育治理因为内含着政府、学校与社会博弈的空间和利益冲突,因而具有不稳定性。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和教育想象,教育治理话语的持续存在也显示出我国教育转型的复杂性。


课程与教学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时间:2023年11月8日(周三)15: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陈霜叶

报告题目:待定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5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祝刚

报告题目:重构教师专业学习思维与实践——德勒兹后批判人文主义理论视角

内容简介:

国际教师专业学习受“过程—结果”线性论、理论应用型等“树状思维”的宰制,集中表现为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困境。德勒兹后批判人文主义理论提出的聚集、块茎思维与线喻理论为重构教师专业学习思维与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利于打破教师专业学习的二元对立、静止、割裂的思维模式,寻求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多元化、异质性。教师专业学习因此面临三方面的视角转变:在本体论层面,教师专业学习被视为一种涉及多种要素的、高度中介的 “人类共存主义”活动;教师专业学习活动不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生成,具有政治性和情境性特征;规避克分子线的束缚,运用分子线和逃逸线进行教学活动创新。

主讲人简介: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副局长(挂职)。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理论、 国外比较教育理论、美国教育改革政策等。


第2场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5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沈章明

报告题目:“未来素养”的教育史意义及其呈现

内容简介:

“未来素养”不是“核心素养”,却可以弥补“核心素养”的不足。“核心素养”意在培养通用能力,是对待未来变化的一种相对消极的方式;“未来素养”计划更加积极主动,也更加重视培养通用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从西方教育传统看,这是对哲学家传统暨重视思维养成传统的回归;从中国教育传统看,这是重视个体能动性、讲求举一反三的新思路,也是重振中国优良传统的新契机。

主讲人简介: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从事中西教育传统比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古代文学与文化三个方向的研究。


第3场

时间:2023年10月27日(周五)9: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5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王凯

报告题目:教师生成性活动的价值分析与课程转化

内容简介:

(1)课程的内涵发展与现实困境;(2)课改框架下的教师课程活动;(3)教师生成性活动的类型与结果;(4)教师生成性活动的分析与转化。

主讲人简介: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北京市教育学会课程专委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国培专家。


第4场

时间:2023年10月27日(周五)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5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彭正梅

报告题目:世界精神的马背:为什么国际文凭课程会在美国引发争议

内容简介:

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争议,这个源于西方的国际教育项目被指控是“反美的”和“违宪的”。本文探讨了引发争议的种种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IB鼓励批判性思维、培养世界公民和国际情怀以及倡导多元文化的特质是其遭受反对和抵制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面临众多全球性挑战和危机,亟需一种超越民族与文化的思考方式,以国际文凭为代表的国际教育或许能够成为驮着“世界精神”的马背,与地方文化和民族国家教育产生互动,促进其世界维度的发展。

主讲人简介:

彭正梅,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德国和美国进行学习和研究,长期致力于德国教育学、中西教育哲学以及国际教育政策的研究。


学前教育系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128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琳 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报告题目:园长的幼儿园自我评价观与实践样态——基于教育改进科学的质性研究

内容简介:

师幼互动是过程性质量的核心,如何突破对标外在标准化评估工具的束缚、开展适宜园情和园所发展阶段、便于教师理解与掌握的师幼互动评估与质量提升成为落实《评估指南》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育改进科学循证研究思路、改进循环圈框架指导下,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从师幼互动理念共享、标准生成和初步尝试的研究过程,以探索师幼互动自我评价的实践之路。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128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黄瑾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报告题目:教师主体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现实困境与协同路向--基于11省市幼-小教师的实证调查

内容简介:

幼小衔接是儿童适应社会和未来教育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是确保双向有效衔接,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重要参与主体。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协同参与幼小衔接的视角,采用问卷对11省市的9872名幼儿园教师和7411小学教师展开幼小衔接理念与实践调研。结果发现,幼-小教师在衔接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冲突,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呈现不一致性,面临合作信念薄弱,协作实施率低,外部保障有限,内在认识不足等现实困境。研究从建立基于儿童立场双向衔接共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纵向连续,搭建互动平台,形成支持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幼-小教师主体协同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128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姜勇 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报告题目:童心哲学何以是教育学的“第一哲学”?

内容简介:

童心哲学是真正“回到儿童本身”的新哲学。唯有将童心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第一哲学,教育学才会找寻到教育的终极真理、精神家园、光明大道。童心哲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领先性。童心哲学在教育学大厦里具有学科地位的优先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其二,开端性。回到教育学的开端既要追溯教育学的历史源头,又要回到教育对象——儿童的源初性。其三,基础性。它包含着一系列关键之问,如儿童是谁?童年意义在哪里?如何发现儿童?什么是教育?……这些基础性问题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童心哲学“系”或童心哲学“树”,“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见全豹”。科学的童心哲学的形成离不开充盈着人文底蕴,注重自在、丰富、非理性精神的教育环境。其一,注重“先验”的自在心灵。“先验”有与生俱来之意,自在的心灵是儿童生而有之的,所以是一种先验。呵护儿童先验的自在心灵,就不会使教育固着在功利性的外部目的之上,放下“执有”。其二,关心“经验”的文化心灵。文化心灵的教育需要的是荡涤慧心的启蒙、陶冶、滋养与浸润,它注重心灵的震撼、理智的启蒙、精神的熏陶、智慧的觉醒。其三,重视“超验”的非理性心灵。“超验”展现的是儿童的主观力量。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是有人性的、有感情的、有信仰的,人是有人情的、有温度的、有暖意的,人是有精神的、有热思的、有使命的,上述一切皆与人的非理性精神有关。非理性心灵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现象学家列维纳斯所说的“无端的责任”“不安的意识”和“警觉的心境”。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128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祝贺 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报告题目:进步时代美国儿童福利运动的产生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教育手段和措施为主要途径的儿童福利改革在美国轰轰烈烈的展开,来自各个领域的社会改革者聚集在“救救孩子”的纲领之下,儿童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随着来自东欧、南欧的移民数量激增,美国城市中的“儿童问题”异常严峻。随着“受庇护的童年”“完整儿童”“儿童是救世主”等新的儿童观的出现,以及成分极为多元的儿童福利者的推动,美国儿童福利运动产生,通过教育的途径,推动了儿童健康、身心发展和权利方面的重大进步。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128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古秀蓉学前教育系讲师

报告题目: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儿童哲学的普适性

内容简介:

此论题缘起于三八节时学前本科生《儿童哲学》课堂的一次讨论话题:“为什么大多数婚姻最后都沦为了对女性的奴役?”由此真诚发问引起了我们对问题的真伪、背景、人类性别社会文化史与个体性别经验史的反思,对当今厌女、厌男、厌童等网络词汇的质疑,对未来理想人生的创造性展望。并在和chatGPT对话中自觉练习对优秀思想家工具的运用,增强个体思考的批判性,关怀性和创造性表达。也正是由此话题讨论,我们增进了对女性主义的了解,并从此视角看见了儿童哲学对于教育生活的普适特征,从儿童哲学会自然走向教师哲学和家长哲学,走向教育生活中诸多关系人真实的内心视界与精神关怀。


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娄岙菲 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报告题目:1949年前后私立大学大夏大学的维持与改造

内容简介:

以往研究对1949后私立大学接收与改造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国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实际上,私校当时数量占比仍然较高,如何应对政治环境变化也需要予以单独分析。私立大夏大学自抗战胜利复员之后受国内政经形势动荡影响,校务深陷危机,其时国民政府无暇顾及私立大学,只有任其“自由”发展。面对经济崩溃,大夏勉力维持,迎来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大夏大学积极相应各项改造要求,但校内经济竭蹶危机仍未消除。华东教育部按照中央教育部要求,对待私立大学采取保护维持,逐步改造方针,大夏虽一度较为消极,但仍在改造过程中尽力维持,深得肯定,最终以并入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的方式结束经济困窘,获得新生。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梅 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比较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学术职业与学术人才国际流动、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

报告题目:新全球化时代中国高校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及出国留学意向

内容简介:

基于对四类高校2813份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水平及出国留学意向。研究发现学生全球胜任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态度与价值观”水平最高,“知识”维度其次,“技能”维度最低,18%的大学生有出国留学意向。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在全球胜任力上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上并未发挥优势。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内涵亟需重塑,针对不同院校,面向全体大学生,构建培养能力,提升中国大学生的全球参与能力。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韩映雄 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报告题目:大学教材:预制菜&外婆菜

内容简介:

该讲座将基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探讨信息化社会大学教材的样态和价值。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姚荣 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法律与政策。入选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晨光学者计划。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报告题目:论高校治理中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基于高校涉诉行政案件的省思

内容简介:

自首例高等教育行政诉讼案件即“田永案”产生以来,我国高校涉诉案件的裁判规则持续发展。针对高校“重实体与轻程序”的治理困境,法院侧重对高校行政行为的程序面向进行审查,并逐渐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化审查模式。在透过判决推动高校治理中“程序正义观”逐步确立的同时,程序化审查模式也面临着诸如增加高校程序义务与合规负担以及回避实体争议乃至陷入程序空转等弊病。为此,我国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制度变革亟待回应高校治理中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统一的价值诉求。透过层级化的程序保障以及实体审查的强化,实质性回应高校行政争议,明晰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界限,推动高校治理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


第2场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岳英 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术职业与学术政策、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生教育等。

报告题目:有组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可能?——对一所高校双创学院组织化动员的案例分析

内容简介:

世界主要西方国家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一个结构松散到有组织的发展过程,而近年来在国家双创政策话语转变下,我国各高校双创教育呈现出制度化和规范性的发展态势,迅速涌现了大量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基地等专门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形式。我国作为双创教育的后发国家,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化和组织化过程有何本土特色和发展挑战是有待考察的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一所研究型大学双创学院成立始末及其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策略和发展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结果发现,案例高校基于管理绩效和教育价值目标成立了专门的双创学院,其后通过系统变革、思想动员、行政命令、利益激励和能力建设等策略从认知、资源和能力等不同维度调动行政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从组织成效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整合双创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目标,也完成了学校早期制定的绩效指标,获得了一定的组织合法性基础。但在双创生态系统未建立、外部高校竞争激化且内部资源紧张、师生双创参与认知不高等现实压力下,双创学院未来面临着组织身份定位不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徐国兴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报告题目:区域对标下的在沪“双一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

内容简介:

本科教学质量一流应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基础。依据官方数据,分别从整质、均值、优质和基质比较在沪与全国、在粤、在京以及其他优秀地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探索上海特色之路,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峰 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报告题目:全球变局下的人才国际化培养与自主培养

内容简介:

全球变局下,传统的以跨国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自主性问题应运而生。聚焦当前具有一定自主性且培养规模最大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深入讨论了在地国际化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和公派留学三种模式的培养效果,从人才培养端和人才供给端分析和比较了各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自主性。在综合考量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对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和思考。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第1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徐国庆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主任,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职教学会课程理论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特色产教融合模式探索

内容简介: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政策思路。什么是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产教融合模式探索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开始形成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的产教融合模式。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模式建设、动力机制建设、合作内容建设等方面。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否成功,取决于在这些方面能否取得实质性建设成果。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石伟平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

报告题目:综合高中的冷思考——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内容简介: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于是综合高中又成为舆论的焦点!(一)什么是综合高中?它的本质是什么?它试图解决哪些问题?(二)综合高中有哪些利弊?目前国际上有哪些综合高中模式?相关国家地区实施综合高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三)当前我国为什么又要重提综合高中?试图要解决什么问题?综合高中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吗?(四)如果不能,那么什么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略?当前我们对综合高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本报告试图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上述这些问题。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匡瑛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

报告题目:走出误区: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认识与行动

内容简介:

我国开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经历了40多年,初步形成了建成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要靠正确地确立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只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反思,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才能打开新局面、形成新格局、达到新境界。我们必须正视职业教育三大误区,回应新时代需求,从类型关系明晰、层次关系完善、供需关系调整、职前职后关系协调、保障制度健全五个方面提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制度设计。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郑杰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报告题目: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及对策——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视角

内容简介:

鉴于近年来国家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导向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考量,围绕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进程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张力,阐明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核心向度。此外,结合部分先发国家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进程与国家技能形成经验,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在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形式、育人机制、跨界合作形式、体系衔接等方面做出深刻变革,才能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政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区域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内容简介:

在对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进行内涵剖析和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使用TOPSIS方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部分的权重。而后基于公开数据,计算得出了我国30个省份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的综合水平,并结合部分案例分析了影响区域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的因素。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付雪凌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讲师

报告题目:工作场所技能学习的制度建构

内容简介:

工作场所对技能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成长的重要场域,本研究从制度视角分析工作场所如何发展和建构技能。通过对典型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场所学习机制的调研,勾画不同类型企业工作场所技能学习路径与制度模型,分析其路径、内容、过程、动力机制,进而提出完善工作场所技能学习制度的建议。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蔡金芳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的变与不变

内容简介: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崛起标志着“无限接近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机器原本为生物特有的能力——意识。这种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教育界的宁静。当机器凭借类人属性具备角色赋予功能,强势进入教育场域扮演“虚拟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教师教学工作会不会被机器替代?在我国“刷题式”教育环境下,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追求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面对教育领域的技术红利,需要重新慎重思考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宗旨和教师工作的使命和承担的角色。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杨惠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技术技能人才何去何从?基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流动轨迹的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大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技术技能人才的频繁跳槽对制造业和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探究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横向职业流动和纵向职业流动轨迹,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不同轨迹职业流动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第2场成人教育学专业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马丽华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职继融通”服务老龄社会:背景分析和理论探讨

内容简介:

对标2035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及二十大报告等,已经站在“中度老龄化”边缘的我国亟需着力推进“职继融通”服务老龄社会。基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逻辑起点,对“职继融通”服务老龄社会的作用边界和主导价值进行剖析,探索“职”“继”教育的特殊属性及服务老龄社会使命中“职继融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追求。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孙玫璐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报告题目:法国职业与资格园区的建设理念与实践进展

内容简介:

创建“职业与资格园区”是法国国家与大区合作改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举措,旨在将教育培训机构(中学、职业培训中心、高等教育机构、成人教育组织)与研究实验室、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内建设运行,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作出贡献。从2013年启动至今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其建设理念与实践进展对我国的三教协同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朱敏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讲师

报告题目:我国学习型城市指标设计的理论论争与实践应用

内容简介:

新一轮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下,评价指标设计进一步完善是关键。报告基于国内文献考察,对我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设计的理论论争要点予以分析,并基于国内几套已投入使用的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对后续我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的更新与完善提出综合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张永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中国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建构:基于制度匹配的视角

内容简介:

制度匹配理论揭示了制度匹配的动态生成性以及制度替代性与制度互补性等不同制度匹配状态。基于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以法律法规为制度样本勾勒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制度建构与制度匹配状态,呈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制度建构中的制度替代性与制度互补性。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家成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教授、执行副院长

报告题目:终身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及其对研究者的挑战

内容简介:

终身教育研究对象、过程、方法、主体、生态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充满着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终身教育研究的价值实现。终身教育研究主体所具有的复杂思维、生态意识、主动精神和应有的研究能力,是影响研究进程与结果的力量之一。基于当前我国终身教育研究的状态,需要研究主体主动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研究的有效性和意义感的保持。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6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黄健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教授

报告题目:大变局时代教育的颠覆性创新?

内容简介:

人类进入了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催生了人类世界各种眼花缭乱的变革。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人类教育面临重大危机。教育将走向何处?教育系统已经或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会不会产生颠覆性创新?这是我们的时代,作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我们需要主动思考和积极回应,更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面对。


特殊教育学系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邓猛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教授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内容简介:

聚焦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以及未来的展望,对我国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属性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讨论,倡导特殊教育教师继续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有理想有情怀的专业实践者和倡导者。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于素红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教授

报告题目:我国大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特教班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内容简介:

回顾近40年大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特教班的发展历程,分析特教班发展的具体特征,探讨影响特教班发展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呼吁要重视特教班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建议在设点布局、招生对象、班级规模、课程教学等方面规范特教班的建设与运行。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曾凡林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副教授

报告题目:特殊教育教学策略应用的行动研究

内容简介:

教育行动研究是帮助教师探索和掌握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中的反思与合作有助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创新。以学科教学策略和课堂师生互动为例,分享如何运用行动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和师生社会情绪互动。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陈莲俊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副教授

报告题目:特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内容简介:

通过梳理我国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分析发展中的困境与挑战,剖析现实教育案例,为进一步加快特殊中职的发展,推进特殊人群小康进程提出思考与建议。


第2场

时间:2023年11月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张珍珍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小学教学助理角色实践异质性的潜在剖面分析

内容简介:

为考察小学教学助理角色实践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教学助理的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联,采用自编的《小学教学助理角色实践问卷》对小学380名教学助理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小学助教的角色实践水平可以分为3种潜在类别:低角色实践水平(21%)、中等角色实践水平(43%)、高角色实践水平(36%);(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学助理不同类别的角色实践会以不同的方式与其人口学特征(即学历、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以及专兼职身份)相关联。未来可针对不同潜在类别的教学助理制定差异化的培训方案,以期改善其为特殊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有效性。


时间:2023年11月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周丽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Dysfunctional 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 Comparative Eye-movement Study Using Static and Dynamic Stimuli


时间:2023年11月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张瑶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模糊的想象”到“专业的认同”——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建构

内容简介:

学前融合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是促进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研究是教师研究的逻辑起点,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立足教育公平的视角及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理论、过程角色理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到融合幼儿园的真实情境,对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建构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角色建构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以“模糊”及“想象”为主要特征的角色期待。第二,以“压力”及“调适”为主要特征的角色扮演。第三,以“认同”及“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角色转变阶段,其角色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且多面复杂的特征。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加强融合教育宣导工作,提高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加大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最终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时间:2023年11月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楼80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易冰冰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特殊教育学系 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特殊教育是否真的“特殊”?——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思考

内容简介: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问题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个讨论议题,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呈现出赞同、强调或批判、怀疑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报告旨在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否有边界以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是否相互适用三个方面深入辨析这两种观点的内核思想。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附楼118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祝智庭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终身教授

报告题目:ChatGPT冲击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内容简介:

(1)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进入AIGC新赛道;(2)高意识学习:AIGC赋能的教育范式创变;(3)教育路径创新:技能本位教育在兴起;(4)智慧教育升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目标;(5)数字德育的挑战:构建人机共善的未来世界。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5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附楼118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吴永和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研究员

报告题目: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及其核心标准的研究

内容简介:

迈入智能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工具深刻影响教育。本报告首先整体性分析国内外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现状与相关标准,再系统性分析具有代表性国内外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教育应用,并剖析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应用典型场景标准用例;基于此,构建了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阐述了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核心标准(总体框架、信息模型、数据规范、测评规范、教学应用要求、接口规范等)研制,旨在构建可信、安全、高效、好用的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建立一个有教育温度的、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赋智于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探索数字教育新范式,推动教育的创新变革与高质量发展。研制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及其5项核心标准等研究成果已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分论坛发布。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4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附楼118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冯翔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构建在线学习生态系统:一种基于去中心化技术思想的探索

内容简介:

基于传统集中式思维的E-Learning生态系统在隐私保护和安全的数据共享方面存在困难,限制了学习经历数据的流通和利用,阻碍了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数据驱动的价值利用和应用创新。对于传统的E-Learning生态,本研究总结了数字资源提供者、学习平台、学习者和学习数据消费者四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我们分析了它们参与生态系统的驱动和需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主身份和学习经历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关键问题。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开发了一个新型的在线学习生态系统架构,它以去中心化技术为核心,将多个技术路线图结合在一起。在概念验证部分,我们基于WebID和SolidPod技术栈开发了两个不同的Web应用程序,并成功实现了一个场景:用户可以基于同一个WebID在两个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无缝学习,而WebID由学习者私有。无论学习者在哪个平台上学习,其数据都将由学习者汇总和控制,因此不会存在信息孤岛。与传统在线学习生态系统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学习经历数据,实现学习场景和内容开发的不断创新。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5: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附楼118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A.Y.M. Atiquil Islam (兰天)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副教授

报告题目:Computational Thinking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


第2场

时间:2023年10月19日(周四)9: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附楼118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大卫·威廉姆森·谢弗(David Williamson Shaffer)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荣誉教授

报告题目:量化民族志方法、工具与实践(英语)

内容简介:本工作坊将介绍用于量化民族志研究的编码工具(Codey)和认知网络分析(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该工作坊将融合讲授和实践,带领参会者亲历认知网络分析模型建立的完整过程。

主讲人简介:谢弗教授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心理系复杂系统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他致力于大数据时代中的社会研究,融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


教育管理系/教育经济研究所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2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陈纯槿 教育管理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教育经济学

报告题目:公共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

内容简介:地方公共教育支出比例持续提高能否实质性促进地区内部实现共同富裕,或是依赖邻近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带动共同富裕,这是攸关教育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议题。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空间杜宾模型,旨在考察公共教育支出对当地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邻近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2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杨文杰 教育管理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分析

报告题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性格的缺失与重塑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系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适应,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213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柳斯邈 教育管理系讲师,研究兴趣为教育评价学

报告题目:什么与学生视频学习时间相关?工作记忆容量、认知信念、目标取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内容简介:

虽然已有研究提示成就目标与学生视频学习行为可能存在相关,但是现有文献缺少实证证据。本研究将调查了在视频学习环境下学生成就目标与其学习行为的关系,同时也探索了个人工作记忆容量与成就目标取向的关系以及个人认知信念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就目标取向显著相关。此外,工作记忆容量与合适的成就目标取向正相关,个人认知信念发挥了补偿调节作用。


艺术教育部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132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董放 艺术教育部主任、副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

报告题目: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学业质量测评研究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连续推出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的系列举措。2022年6月,“上海市中小学美育素养评价体系及试点推进”项目正式立项,项目旨在制定“中小学美育素养评价体系方案”和“中小学美育素养评价试点推进方案”,为上海市中小学艺术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及试点推进提供咨询与服务。其中音乐子项目组在上海市七个城区,31所中小学开展了包括音乐学习过程性评价和音乐学业水平测试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学业质量测评,探索建立规范、完备的中小学音乐素养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推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实,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艺术表现艺术学科素养,体现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时间:2023年10月11日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132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刘冉 艺术教育部讲师

报告题目:新时代儿童舞蹈教育与身体认识

内容简介:

在新时代审美育人精神的引领下,舞蹈的育人价值与“身体认识”息息相关。中国哲学一开始便重视“身体认识”,西方哲学直到梅洛-庞蒂才发展出“身体认识”。出于对儿童、身体的共同关注,梅洛-庞蒂与杜威、皮亚杰形成对话,并产生了儿童身体认识的机制。在此启发下,舞蹈经验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儿童舞蹈教学中体现身体认识机制,可以提升儿童的身体认识能力,发挥舞蹈育人的价值。


时 间:2023年10月11日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132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汪洋 艺术教育部讲师,校外艺术教育课程实践基地负责人

报告题目:基于任务实践的馆校合作美术教育课程与活动策略

内容简介:

近年在“双减”政策和相关指导文件的背景下,本讲座探讨学校如何利用美术场馆资源助推“双减”,实施有效多样的馆校合作课程活动策略,以支持开展课后服务,内容同时聚焦上海地区学校为主导的美术场馆课程与活动案例经验分享。


第2场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201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梁宝华教授

报告题目:从研究到参与国际交流:经验分享

内容简介:

作为学者,我们应首先做好自己的研究,并与其他国际学者交流学习,并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从而虑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是全球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音乐教育组织,成立于1953年,现有二千多位来自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每两年便会举办一次世界会议,是所有音乐教育学者的理想交流平台。本次讲座将首先简介梁宝华教授的研究经历,介绍两个较大型的研究项目;并与参加者分享梁教授参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经验,让年轻学者作参考。

主讲人简介:

梁宝华教授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教授,并任粤剧承传研究中心总监,致力于将粤剧纳入正规音乐课程。此外,他还担任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世界艺术教育联盟执行理事、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亚太艺术教育学报》总编辑、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教育及演艺学科专家、民政事务局港台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资讯中心顾问、音乐事务处专业顾问、香港演艺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顾问,与及大埔艺术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


教育心理学系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105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周加仙

报告题目:打开黑箱:教育神经科学视域下新课标的科学精准有效实施

内容简介: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由于它注重学与教的脑生理机制,强调教育的实证研究范式,明确指向教育决策与实践的科学化,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其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次报告主要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国际脑研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上海、哈尔滨、沈阳、昆明、贵阳、潍坊等地不同特色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学校的转化应用研究成果,采用循证教育策略,来科学、有效、精准地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

主讲人简介: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部研究员,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民进上海市妇女儿童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际脑研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学习科学高级研究顾问,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执行理事,曾在哈佛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实验室完成两轮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2场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128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张华峰

报告题目:文献中的中国学习者:研究历程和学习特点分析

内容简介:

“中国学习者”(the Chinese learner)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学界逐渐兴起的一个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大致经过了消极刻板评价、破解“中国学习者悖论”、理论探索和反思超越三个阶段。本领域研究站在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中国学生学习的特点特色进行了分析,可以总结为记忆理解并重的认知策略、社会和成就取向的学习动机、情境性和策略性的学业互动方式等。这些特点显示出,似乎不能简单地使用西方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学生的学习,借助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学习”框架,或许更有助于理解中国学生复杂和丰富的学习样态。

主讲人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学习者、教师学习与发展、教育评价,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上海哲社教育学青年课题等。


教育高等研究院

第1场

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吴刚

报告题目:作为可行能力的关键能力:一个综合视角

内容简介:

正如约翰·迈耶所观察到的,第一,现代能动的行动者在行动者类型上是高度同质的:人们制定高度标准化的个人主义,组织在结构上高度相似;第二,现代体系中不同行动者要素的同构也是显著的:个人、组织和国家揭示了惊人相似的能动性结构图和动力。由此,自主的个体的能力问题更成为社会的核心问题,这涉及到社会结构/个体行动(能动性)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就在谈论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即认知能力的作用;杜威提出了思维的反思性问题;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讨论了人的交往能力,即社会能力的作用;具身认知则关注人的身体或操作性活动与世界的关系;布迪厄的“惯习”强调了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及其历史形成的作用。这些论述大都从哲学的抽象意义上分析了个体在世界中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能力。毫无疑问,每种论述都揭示了真理的片段,但我们需要从逻辑分类上进一步厘清能力的构成。我们将关键能力视为处理不同关系并达成发展目标的心智结构,它呼应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并将其具体化,以勾勒一个可以通过教育过程获得发展的结构。

主讲人简介:

吴刚教授,现任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研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等学术团队职务,先后主持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程创新的社会学研究”、教育部社政司重大课题“当代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科研项目20余项


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周勇

报告题目:鲁迅的尼采情结与文艺美育难题

内容简介:

鲁迅留学时受尼采影响,重视文艺及美育,但其理想绝非只是立人,或为美育而美育,立人及美育均是方法与行动,以实现让国家及整个民族获得新生,鲁迅也因此遭遇系列文艺美育难题。

主讲人简介: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论文散见于《读书》、《北大教育评论》、《教育研究》等杂志,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杰出新人等奖励。


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李梅

报告题目:中外合作大学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探究:以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内容简介:

近20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形式。以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为案例,从知识与理解、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去向及其学生全球胜任力调查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的国际素养培养实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较高,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国际化取向非常明显,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有益经验。

主讲人简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硕士,香港大学比较教育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Senior Associate Editor。所著《从边缘迈向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一书入围“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刊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获上海市社联2018年度推介论文。


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毛毅静

报告题目:青年文化视域下的“剧本杀”艺术鉴赏课程研究

内容简介:

高沉浸、强互动的娱乐方式是消费时代的产物,桌游、密室等业态衍变转型而来的沉浸式剧本杀,凭借其实景游戏体验、多元角色扮演、社交互动模式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并影响艺术的学习。本研究通过 “剧本杀”的侦探情景创设模式,运用“任务”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理解作品内容、构图、透视、创作意图,让学生在探索真相过程中,学习艺术鉴赏的DBAE法则及费德曼艺术鉴赏法等,感受艺术创作的原境,从而全方位感知艺术的媒介并以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艺术鉴赏的不同面向。

主讲人简介:

博士,女,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导,美术教育系副系主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浦江学者,INSEA会员。研究聚焦美术教育、视觉文化、文化遗产、博物馆教育等。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课题多项,服务社会及文化场馆,开设博物馆艺术课堂和工作坊,参与国际艺术项目合作研究。


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庄瑜

报告题目:“博物馆之都”的国际比较及上海策略研究

内容简介:

为加快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应时而生,以此推动上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赋能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从国际经验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都是“博物馆之都”。本研究结合我国城市化和城市更新的发展进程,比较上述博物馆之都的建设实践,通过梳理博物馆之都的基本定义、建设内容、建设路径,进一步思考对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凝练上海策略。

主讲人简介:

副教授,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主持省部级课题十余项,主编出版《百馆百单——跟着课本去研学@博物馆》《博物馆雅趣》《在真实世界解决问题:基于博物馆的项目化学习》《可阅读的城市学园》,合作开发的《中小学博物馆课程开发设计与实践》已上线“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向本硕博学生开设博物馆教育课程,并负责“博物馆教育”师范生训练营。


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唐晓菁

报告题目:从“再生产”到“与知识的关系”:当代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向与意义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布迪厄与帕斯隆的“再生产”理论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学校教育的想象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研究范式来看,“再生产”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的宏观视角出发,对文化权力角度对教育不平等问题做出批判分析。然而,在洞悉社会与教育不平等之隐蔽逻辑的同时,“再生产”范式也存在诸多局限。例如,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与当代个体成长过程的独特性问题,教育实践的多元复杂性过程被遮蔽,以及学校的负面功能被过度解读,等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与知识的关系”作为一个继“再生产”之后的教育社会学新范式,一方面引入了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工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代教育社会学从结构分析到主体研究,从文化到知识,从批判论到“积极解读”的多重理论或方法论转向。这些转向有助于教育社会学者更好面对与解读当今社会与教育变迁语境下的诸多挑战。

主讲人简介:

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巴黎高师-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育高等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劳动、家庭与当代社会变迁;田野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性教学法、家庭与教育、布迪厄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发展等等。近些年开设质性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教育论著选读、性别与社会、社会流动与分层、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第2场 研究生专场

时间:2023年11月22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丁依文2020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基于设计教学的创意课程开发

内容简介:

创新人才及其创新行动与成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唯有富有创意的教育才能塑造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帮助其开启充满趣味性和可能性的人生。然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意的机会相当有限,并缺乏对于系统性创意思维方法论的学习与实践。因此,本研究开创性地引入设计教学,以设计教学驱动创意生成为逻辑起点,基于中国教育背景探索如何建构本土化的、开源的设计创意课程。操作层面而言,研究者将创意课程带入学校、企业和社区,协同性地开发“因地制宜”的创意课程,开展一系列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教育实践。综合运用教育行动研究和设计型研究等方法,深度探究创意课程何以深度融入课堂、塑造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提供支撑性学习资源等问题。


时间:2023年11月22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裴祎颖2022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女性向游戏周边与青年文化:物质文化、照料与教育思考


内容简介:

从芝加哥学派青少年越轨行为研究,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再到对亚文化研究提出种种之一,青年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到对青少年线上线下文化实践的关切。女性向游戏作为仅面向女性玩家的游戏,在女性青少年文化中起到影响作用,女性向游戏周边构成一种物质文化,在商家的宣传下和玩家与物的互动下经历了从消费商品到情感对象的转变。而女性玩家对游戏周边进行的照料行为,构建了玩家对于物的脆弱性的理解,照料的过程也体现了与未来母职实践相关联的女性气质。尽管玩家众多,游戏周边仍处在学校生活的后台,是玩家建立身份认同和社会交往的符号,而对游戏周边的态度和处理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家长教育权威的体现和再生产女性照料角色的途径。学校和家庭应更深入理解游戏周边对于青少年的意义,了解他们的相关文化实践,帮助青少年建立性别主体意识,并关注教育与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


时间:2023年11月22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杜玥2021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分班制度下的教育不平等:考上好高中就能考上好大学吗?——基于对上海市某重点高中2017届的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学校的存在似乎是对教育公平不言自明的承诺,然而,学界研究表明,现存的社会结构状况已经开始封闭化,教育只是复制现有的社会结构,而在促进向上流动方面的功能逐渐式微。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某重点高中2017届学生的调查,藉由过程性的视角,呈现学校教育对学业成就的作用机制,并描绘出教育结果是如何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下生产出来的:为了满足教育期望,学校通过配备优良师资、给予资源倾斜、强化知识操练、寻求外在承认等诸多方式着力培养学业表现更为突出的班级学生,而这些学生也在日常学习实践中自发形成了独特的班级文化。长期处于这样的教育情境之下,他们最终的学业成就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时间:2023年11月22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张思梦2022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教育不平等对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分析

内容简介: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SPSS20.0和Excel软件计算教育基尼系数,借助Geoda1.20对教育不平等状况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借助Stata16.0和SPSS20.0对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测算,然后在模型中纳入个体特征变量,考察个体差异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最后分析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地区间教育发展存在不平等。代际收入弹性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呈现“U”型曲线,且随着个人特征变量的加入,代际收入弹性有所提高;随着受教育年限变量的加入,代际收入弹性有所下降。上世纪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受教育年限对其收入水平影响非常显著;而9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受教育年限对其收入水平影响并不显著,且后者的代际收入弹性比前者高出51%。


时间:2023年11月22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薛雨轩2022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象征逻辑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政策话语常常与个体教育生活之间存在张力。本文通过对强基计划在读本科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借助网络搜集他们就读期间的自传式记录,探索政策话语和个体需求之间的象征性逻辑。研究发现,在人才选拔阶段,制度对于效率和公平的追求,往往遭到个体的重新解读,既表现出“分数主义”的盛行,也导致对“基础学科”意象的曲解;而在人才培养阶段,经过制度与自我的反复强化,学术逻辑被误识为唯一的合法目的,从而垄断了受教育者的分类标准。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价值应指向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才”,这一体系的优化不仅依赖宏观的政策调控,更需要重塑良性的人才培养文化。


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

时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祝智庭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报告题目: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新路向

内容简介:

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很大冲击。虽然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难以预测,但对近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做洞察不但必要, 而且可能。本报告探讨三大发展范式:(1)人本人工智能范式:人为中心, 协同智能;(2)高意识学习范式:学为中心, 技能本位; (3)生态化学习范式:角色互惠,智慧升维,最后,各种范式将融合于智慧教育实践,追求德行为重,并建立保障机制。


时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闫寒冰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教师工作胜任力的教师发展测评研究

内容简介:评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撬动要素,如何评价胜任力,如何常态性地、无干扰地、面向组织绩效的、基于教师常态发展地开展测评,每个问题都呼吁着创新实践与创新技术的回应。作为全国教科课题的结题成果,本报告对前期研究作以整体梳理。


时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赵健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教育援外的价值认识:以援老挝ICT教育项目为例

内容简介: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老挝期间,宣布对老八大援助工程,其中一项是“远程教育工程”,包括针对目前老挝未来国家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开发学生ICT技能标准和教师ICT技能标准及其相关的学生、教师ICT教学/培训用书以及即将开展的老挝教师ICT技能培训。本报告通过分享参与该项目实施的体验,揭示教育援外及中老国家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和价值,继而深刻理解我国积极参与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


时 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刘名卓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研究员,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附属青岛学校校长

报告题目:技术赋能学习模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内容简介:

进入数字时代,学校不再是一个地点的标记,而是一种空间的选择。学校需要重新勾划学习与教学空间,让教室空间增加新的价值!即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学习模式带来了全方位的赋能和转变,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而是可以在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和灵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也更加科学化。本讲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双新双减的大背景下,以案说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技术赋能学习模式变革的先期思考;(二)技术赋能学习模式变革的主要场景;(三)技术赋能学习模式变革的策略建议。


时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马爱民 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特性,是衡量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以及不同专业学位类别之间差异的基本尺度。本研究以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为案例,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实践性状况,从入学门槛、课程设置等八个方面构建了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状况测评模型。


时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魏非 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场景赋能教师数字能力发展的理据与路径

内容简介:

教师数字能力提升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国内外有关研究与实践表明,场景在促进教师数字能力提升和实践问题解决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本报告首先辨析场景内涵以及其概念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对立足场景开展教师数字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教师数字能力现状提出场景构建的定位和取向。


时间:2023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407会议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彭红超 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如何测量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指数测量工具研究

内容简介:

信息化作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利器,然而测量工具的缺失,导致我们无法持续性地向社会报告其实际成效。本报告将介绍一种能够测量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指数的工具,它聚焦教育公平需求和问题,能够报告三个指数:“优质”指数、“均衡”指数、“有质量之公平”指数。此工具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8ZDA335)资助。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第1场

时间:2023年10月25日(周三)13: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物理楼445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钱冬明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体系

内容简介:

围绕教育部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研制了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从而指导、规范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工作。报告通过解读标准体系框架,分析典型标准的内容,提出标准研制的趋势建议。


第2场

时间:2023年11月(暂定)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物理楼445室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夏彧

报告题目:集团化与学区房:谁是城市教育公平政策的受益者?

内容简介:

作为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政策通过在学校层级之上建立新的一层组织结构(校际共同体/联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校际共享,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创新,达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缩小校际差异的政策目标。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上海住房价格数据和教育行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这一城市义务教育均衡政策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政策起到了降低优质学校对口学区房价的作用,这一效应在改革一年后开始显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干预效应集中在第二、三梯队次优学校,呈现了选择性均衡的结果。研究表明,集团化办学政策有力的促进城市义务教育公平,这为学区制度的完善及其他城市教育均衡政策的设立提供了重要启示。

主讲人简介:

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关注议题(1)教育的空间不平等理论机制研究,即社区邻里优势、本地机会结构如何影响家庭教育决策以及教育获得;(2)教育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研究,具体包括:教育等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政策干预如何影响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基于多源数据的小空间尺度教育资源配置预测模型等。


教师教育学院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董蓓菲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文化、国外母语教育。

报告题目:语文课程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文化全球化使亚洲多国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中国社会转型令语文课程面临纵向的民族文化价值选择,横向的东西文化价值冲突的挑战。文化学的文化现象分类说、社会学的文化记忆理论、发展心理学的文化认同模型等多理论视域的融合研究,为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奠定了学理基础。体验性文化教学模式为融入学科的中华文化教学提供了实践路径。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禹娜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动物系统发育学。

报告题目:学科发展视域下的跨学科理解及教学实践

内容简介: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跨学科实践”纳入课程体系,跨学科教学和评价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对跨学科内涵的深度理解有助于跨学科教学实践及其能力评价。为此,本次报告将从生物学发展的视角解读跨学科及其素养,并尝试梳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及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裴新宁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教育与传播、学习科学、课程与教学设计。

报告题目:技术时代的科学教育——内涵理解与循证改进

内容简介:

新技术时代赋予了科学教育新意涵,定位了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发展主题。报告直面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所需处理的挑战,聚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基础科学后备人才这一热点话题,讨论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议题,并分享循证研究经验。


时间:2023年10月18日(周三)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主 讲 人:符国鹏 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教育、教师教育、科学教师与学生自主性。

报告题目:以情感为桥:科学教师线上课程中的自主性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一门科学教师教育在线课程中的一位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索情感是如何影响她在在线课堂中,以及线下自己的科学课堂里的自主性。研究结果突出了情感因素在面对教学危机时,是如何促进个体教师的自主性,并渲染至整个班级的集体自主性。教师教育课程应为情感提供空间和正当化手段,使情感能够更多地促进而不是阻碍教师的自主性。